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7月9日文章,原題:“品嘗”中國軟實力 過去5年來,東南亞所有主要市場——尤其是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都見證了大量獨具中國特色超市和食品店的迅速擴張。過去十年,東南亞從中國進口的食品占進口總額的比例出現(xiàn)提升。除了食品進口增加,中國品牌的形象也通過食品包裝標簽和中式餐飲連鎖店的普及而更加鮮明。中國餐飲品牌正在東南亞積極推廣。最新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約60個中國餐飲品牌在東南亞開設了6100多家門店。中國國內餐飲行業(yè)的激烈競爭促使許多連鎖店尋求海外機會。目前,全球餐飲百強榜單中54家為中國連鎖品牌,其中多數(shù)已在東南亞設立分店。這些連鎖店往往聚集于華裔聚居區(qū)或與中華文化淵源深厚的地區(qū),在新加坡尤為典型。然而,中國一些人認為新加坡這個小市場已經飽和。盡管如此,向東南亞整體市場的拓展仍是必然選擇。
正如改革開放時期西方飲食文化曾影響中國一樣,如今東南亞青年正被印有漢字的平價美味零食所影響。顯然,旨在對抗西方文化影響的更廣泛策略正在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展開,通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來推進中國的戰(zhàn)略利益。
中餐在東南亞年輕人的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引人注目。頻繁接觸優(yōu)質中國品牌,確實加深了東南亞年輕人對中國的印象,這是一種“逆原產國效應”。以往情況是,對國家品牌的積極認知會促使人們選擇與該國相關聯(lián)的特定產品——比如瑞士手表會明確宣傳其瑞士產地的身份,就是典型的“原產國效應”例子。但現(xiàn)在一些情況是,產品本身的質量反而提升了人們對該國的認知,因此產生了“逆效應”。這一情況無疑有利于中國。這些中國品牌自身也積極采取措施來贏得海外消費者青睞。這些品牌的融合努力表明,它們不僅吸引了地區(qū)眾多華裔群體,還在努力融入經營所在地的環(huán)境。
目前趨勢表明,東盟與中國的食品貿易將會隨著雙邊所有其他形式的經濟一體化進程而持續(xù)增長。越來越多東南亞年輕人瀏覽中國媒體、傳唱中國歌、使用中國社交平臺、玩中國游戲,并品嘗中國美味。身處日益中國化的環(huán)境中,東南亞人對中國的熟悉程度與日俱增,這使中國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越發(fā)強大,令中國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提升愈加順理成章。東南亞人應該作好準備,看到更多中國品牌的連鎖店出現(xiàn)在街頭巷尾。(作者伊莎貝爾·蔡,任重譯)
北疆新聞 | 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媒體平臺,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新華報業(yè)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蒙)字第631號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