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4月27日電(郝芳芳)數字,正在改變著內蒙古人的生活。
數字治理,是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近年來,作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qū)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加快智慧城市建設,運用數字技術推動政府治理、社會管理方式的變革,通過數字賦能,提升城市“數智”水平,讓百姓生活更美好。
一座會“思考”的城市
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首府呼和浩特的市民,手機上下載一個APP“愛青城”,就能很好地解決停車難問題。
打開APP,在停車模塊輸入目的地,能查詢到周邊的停車場和空車位,一鍵導航。在行駛途中,如果停車場車位不足系統(tǒng)會自動提醒和推薦有空車位的停車場。在離開停車場的時候,無需掃碼,無感支付。
呼和浩特市“城市大腦”指揮中心。新華網 郝芳芳攝
“愛青城”是呼和浩特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支撐工程之一,目前可提供100余類民生事項的查詢和辦理。內蒙古智慧青城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智慧青城”包括1個城市大腦,感知體系、數據體系、安全體系、“愛青城”APP4個基礎支撐,以及若干個智慧應用,這也是內蒙古首個城市級的智能中樞。
除了民生服務,呼和浩特“城市大腦”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表現,也頗有智慧。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管理部門可以調用城管、公安等各部門的攝像頭資源,一頭多用,通過AI智能算法,24小時無人值守智能上報,實現智治。
針對“城市大腦”的感知體系,呼和浩特市重點建設了橋梁、路燈、井蓋、排水等智慧感知終端的試點。以該市建設年代最早的鼓樓立交橋為例,通過安裝多種智能檢測設備,實現對橋梁是否過載、是否水淹、是否傾斜、是否冰凍24小時的監(jiān)測感知和高效維護。
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浩雷認為,“城市大腦”很好地解決了智慧城市建設中“平臺多智慧少、數據多共享少、設備多感知少”的問題,實現了聚數、聚智。
“城市大腦”的投用,讓呼和浩特變得更“聰明”,實現了一部手機走青城,一部手機管青城。
一張智慧的大“網”
在包頭市昆都侖區(qū),一張智慧的大“網”已經鋪就,觸及城市的各處“神經末梢”。
友誼街道錦繡嘉園社區(qū),經常有老年廣場舞隊在樓下練習,影響人們休息。有居民通過“智慧昆都侖”微信公眾號反映后,很快這條信息就反饋給社區(qū)黨委書記兼主任劉玉英,她安排網格員找到領舞的隊長協(xié)調,將鍛煉時間進行了調整。
這種快速處理問題的背后,是昆都侖區(qū)依托“智慧昆都侖”項目,織就的一張龐大的基層網格化治理“網”?!爸腔劾ザ紒觥表椖坑?020年3月啟動建設,包括基礎平臺、社會精細化管理聯(lián)動平臺、AI視頻共享平臺和政企通等平臺。
“智慧昆都侖”精細化管理聯(lián)動平臺。新華網 郝芳芳攝
昆都侖區(qū)電子政務網絡中心主任張彥斌介紹,社會精細化管理聯(lián)動平臺通過建立網格,在網格內添加建筑、居民、企業(yè)信息,將信息細化到社區(qū)、樓棟、單位、號,在全區(qū)內實現了數據共享互通。目前,平臺已更新完善64.5萬人口的信息數據,覆蓋了全區(qū)絕大部分人口。
線下,昆都侖區(qū)劃分了877個網格,配備了1209名網格員,每個網格包含1名專職網格員和包括司法、執(zhí)法、公安、衛(wèi)健、公安在內的5名部門網格員,實現了群眾一鍵反映問題、社區(qū)一鍵落實解決。
昆都侖區(qū)委常委、副區(qū)長壽蘭蘭說,“智慧昆都侖”通過建立區(qū)、街鎮(zhèn)、社區(qū)三級統(tǒng)一聯(lián)動平臺,將專職網格員、部門網格員、部門聯(lián)絡員及全區(qū)各職能部門納入其中,實時梳理在網格化服務管理中了解到的群眾訴求,依托“網格+網絡”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聯(lián)動解決。
截至目前,“智慧昆都侖”項目平臺共受理各類問題24058個,辦結完成21971個,辦結率91.3%,有效的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一個24小時服務的“警局”
在包頭,有這樣一個警局,他不是真實的存在,但全市的民警集體在線,市民遇到問題,甚至可以直接@包頭市副市長、公安局長卜連海。
這個“網紅”警局叫“24小時警局”,用戶超過183萬人,按包頭市的總人口計算,包頭市每家每戶至少有一人是這個警局的“粉絲”。
“24小時警局”是一個微信公眾號,加掛可以互動的微社區(qū),以“互聯(lián)網+黨建+警務服務+政務”的“1+N”服務模式為設計理念,于2017年年底正式上線,在全國公安系統(tǒng)里屬于首創(chuàng)。
包頭“24小時警局”服務頁面。
老百姓遇到跟公安相關的問題,可以通過“24小時警局”在線報警、求助,系統(tǒng)會及時分發(fā)到相關單位,并跟進解決進度,反饋解決結果,做到一帖一回應、一事一解決。運行三年多來,包頭“24小時警局”共入駐單位243家,成員數量183.87萬人,發(fā)帖數量73.65萬,瀏覽量達20.7億次。
包頭市公安局政治部新聞宣傳科副科長常樂說,遇到問題在“24小時警局”發(fā)帖咨詢求助,已經成了包頭人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依托智慧的平臺后臺,“24小時警局”實現了海量互動。而互動產生的海量數據,也有利于包頭市公安局優(yōu)化警力配置和警務運行模式,調整和優(yōu)化群眾辦事流程。這種雙向的互動,成為“數智”城市的一個生動注解。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